梅朵 发表于 2023-2-2 20:05:17

本帖最后由 梅朵 于 2023-2-2 20:07 编辑

   论语很多句子是流传很广泛的,但越流传广泛的句子越容易被望文生义,搞的面目全非。

    比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最被常用的场合时酒桌上,人们在殷勤应酬推杯换盏之际,往往把孔子的这句名言挂在嘴边,以显示孔子故乡的热情好客源远流长。这样的时刻,我总感觉很多人眼中的孔子更像一个重义气豪爽热情广交天下朋友的江湖草莽英雄。但孔子的境界绝非梁山草寇宋江之流可以比拟的。

   他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达的应该是:“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值得高兴了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是有很多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和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人们也不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赞同自己观点的人”。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其实在表达自己深深的寂寞。孔子一生都在推销自己的观点,但也一生都不得志,曾经“累累若丧家之犬”,哪有这样的底气和豪情招揽天下英雄侠客。


其实,孔子的最可敬之处,就是洞悉人性的智慧通透,却依然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不怨天,不尤人,不沮丧,不愤怒……

东西- 发表于 2023-2-2 22:20:44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23-2-2 22:22 编辑

梅朵 发表于 2023-2-2 19:52
十年的心灵家园驻扎,真的留下我太多的痕迹,刚刚查找了一下,2014年聊天故事搞【秋日书语】活动,我曾经写 ...
老乡妹在十年前就对论语有这样的认识,很不容易哪。

我对孔夫子,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特别的感觉。可谓无爱也无憎。很小的时候,知道他讲克己复礼,复古倒退。后来,上了大学读哲学,就对他产生了历代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的认知。这个认识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对于如今各地的一些复古的做法,一直是不屑一顾。认为都不过是搞经济的噱头而已。

对于孔子本人真正产生兴趣,其实就是从前段时间啃《诗经》开始的。我总感觉自己性子还是偏于急躁的。所以,从没干过这种咬文嚼字的勾当。但是,前段持续啃了俩月,竟然从这种学习方法中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通过对每一个字细细地推究,发现,这一个个貌似很面熟的字,其实都是鲜活的,好像产生了一种魔力,带自己走进了一方新天地。

既然诗经可以啃得动,所以,就想到了论语。这才发现,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自己一直信奉的一些概念和词句都来自这里。有种找到源头的感觉。这就是决定啃它一啃的原因。

东西- 发表于 2023-2-2 22:51:25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23-2-2 23:29 编辑

梅朵 发表于 2023-2-2 20:05
论语很多句子是流传很广泛的,但越流传广泛的句子越容易被望文生义,搞的面目全非。

    比如: “ ...
是啊,论语里被人误读的句子太多了。“三十而立”,也算一个,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成家立业或在社会上有小的成就站稳脚跟的意思。其实,这段话,是孔子讲自己一生学习的经历和悟道的体会。意思是,从十五岁就开始有志于学习,到三十岁的时候,自己对世界和万物的认识已经确立起了一个基本框架。后面的不惑,就是又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对自己的这些思想认识,已经非常牢固,坚定,不会再感到困惑。知天命,是说,理解了人的成败,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还有很多自己无法把握的因素在内,也就是天命。这是对自己确立的思想框架的进一步深化。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全都是讲自己对世界和事物认识的境界变化的。哪儿会在三十岁的时候,来个成家立业之类的?

对于朋字,我还是认可汉朝大儒包咸和清人刘宝楠的说法,包的说法是“同门曰朋”,刘则说得更加直接:“朋即弟子,弟子至自四方,即有朋自远方来也。”

东西- 发表于 2023-2-5 19:01:04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版的连环画,对孔子最早的认知,主要是来自这里。曾认为这都是当时的需要,故意抹黑孔子。但读了论语,才知道原来里面所提到的每件事、每句话,都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儿,在认识上会出现多么巨大的差异。














东西- 发表于 2023-2-5 19:12:28

三国时期何晏的名作《论语注疏》和清人刘宝楠的名作《论语正义》里对“有朋自远方来”做了极为详尽的解释,放在这里分享一下。







杏花春雨 发表于 2023-2-8 18:52:03

这种读书方式不错,我也喜欢,楼主用功很深,赞叹。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啃点论语 学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