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4-2 10:47 编辑
我不敢乱画
读了谋杀的这首诗不久,一次聊天我对朋友说:我正为烟圈纠结呢,确切地说,是被“烟圈晕开”弄晕了。
因为自小家里没有人吸烟,加上身体原因,对烟比较敏感,生活中也从未认真观察过周围吸烟的人,只是对吸烟时常见的“烟雾缭绕”有所了解,对于烟圈的概念则一如烟雾般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至于“烟圈晕开”是什么状态更是不甚了了,英文里也没有直接对应烟圈“晕开”的这个词,只有“烟圈缭绕”的说法。读了谋杀的诗,不知“烟圈晕开”与普通的“烟雾缭绕”是不是有所不同,这里的烟圈“晕开”是不是应该换用其它相关的英文词形容更为恰当。为此特地就“缭绕”一词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上面给出的解释是“回环旋转”,但因为不知“烟圈晕开”的状况,还是无法确定用英语的“烟圈缭绕”短语表达汉语的“烟圈晕开”是否合适。
为了解答困惑,先是问极少吸烟的爱人是否知道“烟圈晕开”是什么样子,爱人说没注意过,不太清楚。问他是否会吐烟圈,他说不会。接着去百度了一下,结果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还见到了更为神奇的说法:吐烟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嘴里直接吐出来的,一种是从肺里吐出来的。看罢不由心下狐疑:这烟吸进肺里还能吐出来呢?人又不是动物,难道还能反刍?
正自思忖,忽然想起外甥会吸烟,而且烟瘾颇大,应该会吐烟圈,于是拿起电话开始咨询。外甥说烟圈是呈环形向外扩散的。正听外甥详细描述之际,孩子急着出去,问我T恤衫放哪儿了。见我无暇回答,爱人一如我每次“探究问题”时的表现一样,半是解围半是调侃地说:儿子,不要打扰你妈妈,她过几天就要去中科院工作了。哈哈
外甥虽然解释得很是详细,无奈毕竟不是眼见,还是感觉如雾里看花,有些朦胧抽象,恨不得去街上抓个资深烟民当面吐个烟圈以看究竟。
第二天一边做饭一边还在琢磨这个问题,忽然想起有位QQ好友会吸烟,因为年龄原因,是位资深烟民,应该也会吐烟圈。于是晚上上线,趁着老同志点烟之际,问道:你会吐烟圈吗?
“会。”
“可以说“烟圈缭绕”吗?”
“可以。”
“网上说吐烟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嘴里直接吐出来的,一种是从肺里吐出来的,是这样吗?”
“不可能。就一种,都是从嘴里吐出来的。烟吸进肺里怎么可能再吐出来呢。”
接着我又试探地问道:能吐个烟圈看看吗?
因为网友是位老同志,担心提这样的要求有些不恭,赶紧解释其中的原因。
老同志听罢非常理解,爽快地答应了。
望着屏幕上一个个喷薄而出后浪推前浪的烟圈,我还在沉吟思考,老同志见状,适时补充道:虽然我不懂英语,但中国人和外国人吐的烟圈是一样的,烟圈晕开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确定想用的那个词是“烟圈缭绕”的意思,用它肯定没错。
“烟圈晕开”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对齐白石老先生说的“我不敢乱画”这句话却感同身受。
作家老舍因为与画家齐白石是忘年交,选了诗人苏曼殊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四个佳句请齐白石用不同的画作进行演绎,分别是: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带雪红。
齐白石很快以春、夏、冬的花卉为主题,完成了三幅绝妙之作,唯独对“芭蕉叶卷抱秋花”迟迟没有落笔。老舍忍不住问:为何单留下一幅不画,是没想好怎么画吗?
齐白石回答:我想画几簇芭蕉,有上扬和下垂的大叶,还有初生的卷叶,叶心深处开着花 … …
一个月过去了,没见着画,老舍忍不住又问,齐白石说:我还没完全想好要怎么画。
又过了数日,还是没见到画,老舍再次相问,齐白石说:我不记得芭蕉初生卷叶的卷曲方向了,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没有实物参考,我不敢乱画啊!
之后,齐白石每逢南方来的友人,都会询问是否观察过芭蕉卷叶的卷曲方向,依旧没人能够回答,他又翻阅了大量资料,也没有找到答案,最后只能不情愿地提笔 … …
望着画面上生动的芭蕉大叶,却唯独没有初生的卷叶,老舍顿时明白了,为何齐白石的作品能够称为经典,除了高超精湛的画技,还有出于对艺术尊重的严谨务实的态度和精神 … …
渔翁是山村野叟,自然不敢以齐白石老先生自比,但那种“我不敢乱画”的心情却如出一辙,毫无二致。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艺术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了生活,艺术寸步难行 … …
|